西交利物浦大學理學院學術副院長楊莉教授來西浦任教超過十年了?;貞涀约鹤x本科時的經歷,她深切體會到: “處于知識更新加速、新知識不斷涌現的時代,大學儲備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?!?/p>
“但是學生在大學里培養的學習能力,把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貫穿起來的能力,讓你將來遇到新問題時,能夠想辦法去解決問題、探索未知。我覺得這是本科教學最應該注重的?!?/p>
在智能工程學院的Thomas Selig博士看來,教書是一件很辛苦的事,但是他樂在其中。 “我所教授的學科每天都在不斷發展,我很高興每天都在學習新事物?!?/p>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“同樣地,我不希望來上課的學生僅僅是為了拿一個學位,我希望他們真正喜歡某個專業、某節課。學習可以是快樂的,而且應該是快樂的?!?/p>
影視藝術學院的劉芳老師帶領學生團隊屢獲藝術設計類大獎。學生唐鈺說,劉老師身上有種“開放包容”的態度, “面對我們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,她鼓勵我們自由探索,但當我們偏離航道時又會拉我們一把?!?/p>
在課堂上,劉老師也努力創造一個開放的環境,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觀點。 “就像‘1+1=2’是我們一直理解并遵從的結果,但如果有學生告訴我‘1+1=3’,我也歡迎他給出充足的理由來證明自己?!彼f。
圖為劉芳老師與SURF(夏季本科生研究項目)團隊合影
教師節來臨之際,讓我們來聆聽三位老師的故事。
本科生做科研,門檻有多高?
楊莉教授(下圖)是英國物理學會的特許物理學家、英國高等教育學會會士,入選江蘇省“六大人才高峰”和江蘇省“333工程”高層次人才,已發表SCI論文100余篇、英文專著五部(均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),作為項目負責人已完成六項國家級、省市級科研項目結題。
楊莉教授所帶領的課題組,研究方向是個涉及化學、物理學、電子學、材料學的交叉學科。
“本科生做科研,壓力有點大,跨學科的門檻要求是挺高的?!彼f, “但是,哪怕剛進組的時候啥也不懂,只要肯學、肯干,都能得到很大的鍛煉?!?/p>
西浦應用化學專業畢業生葉婧瑤,在哥本哈根大學完成碩士學業后,現在廈門大學讀博。
“跟著楊老師做畢業課題前,我完全是個科研小白。前期比較艱難地學習實驗,得不到理想的結果,會很焦慮。楊老師經常找我單獨聊,讓我明白,原來科研道路中不順利是常態,我需要放平心態、慢慢積累?!?/p>
“我當時學到的電化學刻蝕、掃描隧道顯微鏡操作等技術,在我讀博之后意外地又幫助了我很多?!比~婧瑤說。
多年來,楊莉教授已形成一整套帶領本科生做科研、培養科研思維和動手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當本科生進入課題組,她首先會給他們一個大的研究方向,并安排組內的碩博士研究生給他們一些培訓指導。
“然后我會定期和每個學生一對一開會。本科生畢竟基礎要弱一些,我會多了解他們的工作進度、遇到的問題,給他們建議。
“在每周的組會上,通過和師兄師姐們的思想碰撞,他們也能收獲很多?!?/p>
圖為楊莉教授指導博士生
前不久,廈門大學的教授向楊教授反饋,稱贊西浦化學系培養出來的學生“動手能力強”、“具有獨立開展科研的能力”。
“楊老師是帶我走上科研道路的啟蒙老師。直到現在,我感覺我是真正享受科研的,這一點令我很自豪?!比~婧瑤說。
學習痛苦怎么辦?興趣觸發動力
Thomas Selig博士(下圖)是智能工程學院計算機系的一位法國籍學者,西浦計算機科學碩士專業負責人。
在他教授的編程專業課上,每當有學生對自己的編程思路不確定,問: “這么做行得通嗎?”Selig博士通常給出的答案是: “你嘗試一下,看看它是否成功?!?/p>
“試錯的過程對學習必不可少。教育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,老師并不提供所有答案。
“獨立學習的能力對學生很重要,他們需要自己去探索、去發現,而不是被填鴨式地灌輸所有知識?!?/p>
在這門課上,Selig博士曾遇到一個不喜歡編程的學生,成績不理想,自信受打擊。
“我明白他在學習上的痛苦,但我要設法扭轉這個狀況。
“事實上,編程是很有趣的。我要讓他知道,只有當你感受到這門課的樂趣所在、意識到編程的重要性,你才能學好它?!?/p>
Selig博士懷著熱情教授這門課。每周,他都會鼓勵這位同學積極上課、遇到困難及時與老師溝通。當學生開始嘗試給老師發郵件時,他立刻給予了積極的回應。
第一封、第二封、第三封……在與老師的互動與探討中,學生的內心興趣被一點點觸發。
“他一學期給我發了大量與編程相關的郵件,課堂上也踴躍提出問題,我都一一解答?!盨elig博士說。
學期結束,這名同學順利“通關”了這門課。
課堂之外:去創作、去實踐,自由不設限
在影視藝術學院助理教授劉芳老師看來,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門新型復合型專業,具有很強的應用性、跨學科性,學生的學習也絕不僅限于課堂。
劉芳老師(下圖)擁有在國內外設計行業的豐富實戰經歷,曾開創設計工作室,擔任跨國公司的設計總監。她帶領一屆又一屆西浦學生參加國家級、省市級和校內各項比賽,頻頻捧回獎杯。
劉老師的帶教思路是“不設限”?!拔蚁M麑W生自主創作、不受限制。這樣做,往往學生會帶給你驚喜,甚至比你想象的更好?!?/p>
大四學生唐鈺是裝置藝術作品《DKL-0919》的主創人員之一。她說,劉老師提供了一雙“旁觀者”的眼睛,在作品的不同階段,總能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,并提出有見地的修改意見,小到裝置組成部分的疏密,大到裝置藝術氛圍的呈現。
“當我們遇到瓶頸和審美疲勞,劉老師會耐心聽完我們的匯報,肯定我們的付出,給予我們信心?!碧柒曊f。
左四為唐鈺
不負期待,作品《DKL-0919》獲得了MEGA國際創意媒體盛典“最佳裝置獎”。
劉老師認為,參賽獲獎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參與的過程。
“學生不斷優化、打磨作品,這和課堂學習很不一樣,具有很強的實踐性,學生能夠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。
“積累參賽經歷、獲得行業的認可,也會讓學生更加自信,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創作,在申研時也會更有優勢?!眲⒗蠋熣f。(記者:陶韻吉 石露蕓 攝影:陳藝瑋)
關鍵詞: